婴儿下地,即有昏晕而人事不省者,血瘀之不下行而反上也,法宜行瘀。 《圣济总录》、杨士瀛《直指》有瘴之名,用赤足蜈蚣、白芷治之,竟作蛇毒。
三阳经络皆受其病,未入于府者,可汗而已。各详本门论治,不得入六淫燥门。
若脉洪盛,证候实热,宜服和解药而徐治之。从化而来,亦从化而去,故以化湿名之。
盖心烦者,坎中之精不能上交于心;不得卧者,离中之阴不能下降于肾。 五行充塞二气之中,二气即在五行之内。
此病法宜苦甘化阴润燥为主,方用芍药甘草汤,或六味地黄汤,加二冬、白蜜,或黄连阿胶汤俱可,解见上。医生入门,一见此等纯阴无阳之候,开口以人参回阳,病家却亦深信,全不思仲景为立法之祖,既能回阳,何为不重用之,既不用之,可知非回阳之品也。
学者苟能体会得此篇在手,庶可工于活人,而亦可与言医也。以其婴儿下地,周身百脉开张,努力送出,十二经护胎之血,一齐下注,此刻气血两虚,与常不同,用药不可错误。